Pg电子模拟器官方网站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南大科研产出位居全球前列发展是引领,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这四者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协同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驱动引擎。高校作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最集中的交汇点,也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最佳结合点。今起,本报推出“百舸争流——拼出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聚焦南京高校新作为”栏目,记录在宁高校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作为担当。
“第十篇顶刊!”9月7日,学传来消息,该校物理学院高力波教授课题组在制备二维材料上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在《自然》期刊上在线发表。截至目前,南大今年已有10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上,位居全国高校第四。作为江苏高校的“排头兵”,学始终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承担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为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Pg电子模拟器官方网站、做示范”提供强有力支撑。
这几日,除了指导研究生做科研,给本科生上课,学软件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敏学还在忙着推进与华为的合作项目。潘敏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复杂场景的软件可信保障,简单来说,就是建立有效的场景模型,实现自动化验证、测试,及时发现存在的缺陷,确保软件运行安全无虞。
“目前,软件系统已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柱,软件系统的可信保障至关重要,必须对不同软件的复杂场景,逐一深入研究其复杂性的根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潘敏学教授团队在中断、实时、人机交互等复杂场景下的测试与验证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们提出的“基于强化学习的好奇心驱动策略”已经成为人机交互行为测试的主要策略之一。
不久前,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谭海仁课题组在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领域又取得了新进展,叠层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8.0%,首次超越传统晶硅电池,再次打破世界纪录,相关成果以快速预览形式在线发表于《自然》主刊。自2018年回国入职南大以来Pg电子模拟器官方网站,谭海仁致力于将国家能源重大需求与基础应用研究相结合,课题组围绕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领域持续冲锋,已先后6次打破世界纪录,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为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学师生始终坚持以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为创新导向,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展开科研攻关,并取得一系列新成果。今年以来,学10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自然》《科学》杂志正刊,位居全国高校第四;在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科研产出指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七;新型“原子乐高”量子模拟器研究为未来开发固体量子模拟器打下坚实基础;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
对于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孙乐强而言,如何让学生更好理解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他和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当我们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哲学理论结合中国的现实及发展逻辑讲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不仅能产生情感认同,更有了思想认同。”孙乐强说。
近年来,孙乐强承担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公共课,还主持在线人教学团队平均年龄只有40出头,这个年轻的团队以昂扬奋进的姿态持续推进南大哲学人才的创新培养改革,面向全校开设以“启智润心哲以”为宗旨的系列通识课程,相关教学成果获评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一直以来,南大始终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南大方案”。
“五育项目类型多样,种类丰富,既有学校组织的活动,也有学院组织的活动。”拿到学校第一份纸质版“敦行成绩单”,学商学院2021级本科生黄依玲感到十分荣幸。这份成绩单记录着黄依玲参加“五育”项目等非课程类学习的情况,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评价信息等,将作为校内评奖评优和校外选才的重要参考,学科竞赛获奖信息也是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学分绩加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据了解,自去年5月学启动“五育”并举实施方案以来,学校“五育”项目已累计立项317项,参与学生55916人次,有效支撑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路径。
从研发到走向产业化,谭海仁教授团队研制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及组件这项技术成果走出了一条清晰明确的发展路径。在学自主知识产权、政府及金融机构资本的共同支持下,项目团队自创公司“仁烁光能”,转化并实施先进技术,公司成立短短1年多时间就已发展至战略融资阶段。
多年来学始终秉持“技术+人才”双要素转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实践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可复制性的产学研合作案例。“我们以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为契机,利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Pg电子模拟器官方网站、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等创新创业平台,修订完善《学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通过差异化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成果在江苏落地、开花、结果。”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新房介绍。
“不论是‘院士十人行,当有南大人’的俗语,还是‘学术浓度高、人才密度高、人均产出高’的‘三高大学’戏称,都体现出南大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淀与成就。可以说,学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作出了独一无二的贡献。”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说。
怎样加快建设“第一个南大”?谭铁牛表示,学校经过深入思考、系统谋划,在全校广泛开展“大讨论”,启动实施“奋进行动”,制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有组织科研等16个“奋进行动”实施方案和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实事清单,部署了未来3—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学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任务举措,通过“团结奋斗、争先进位、坐言起行、应势而动”的实际行动,以南大式奋进谱写新时代“第一个南大”建设的新篇章。